021-36110466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 钢铁业将进入“推重组、促转型”阶段

    钢铁业将进入“推重组、促转型”阶段

    “预计到2018年底,钢铁行业能够顺利实现国家确定的‘十三五’钢铁去产能1.5亿吨的上限目标,‘去产能、促重组’的任务基本完成。从2019年起,钢铁行业将进入‘推重组、促转型’阶段。”10月27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钢铁处处长徐文立在钢之家网站2019年钢铁产业链发展形势高峰论坛上指出。徐文立在论坛上分析了今年初以来中国钢铁行业的总体运行情况,并指出下一步推动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落实四个方面工作。 总体运行平稳向好 尚须破除惯性思维2016年以来,钢铁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入推进去产能各项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已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45亿吨以上,全面出清“地条钢”企业700余家,涉及产能约1.4亿吨,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供需形势基本平稳,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行业总体运行平稳向好。今年初以来,行业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粗钢产量稳步增长。1月~9月份,我国生铁、粗钢和钢材(含重复材)产量分别为5.8亿吨、7亿吨、8.2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2%、6.1%、7.2%,呈现铁少钢多现象。预计全年生铁产量为7.5亿吨、粗钢产量在9.0亿吨左右。 徐文立指出,钢铁产量快速增长主要是受钢材价格高、利润空间大和后期错峰生限产预期等因素影响,企业开足马力加大生产导致的。另外,2017年被集中取缔的大量“地条钢”的隐性产量未被纳入国家产量统计也是重要原因。考虑到去年1月~8月份未实施错峰生产,但今年初实施错峰生产,“2+26”城市高炉限停50%产能,同时废钢资源相对充足,企业纷纷加大转炉使用废钢比例(有的企业高达40%),炼钢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出现铁少钢多情况在情理之中。二是出口结构不断改善。钢材出口秩序明显改善,低端产品出口大幅减少,量减价增的态势趋于稳定。1月~9月份,我国出口钢材5308万吨,同比下降10.7%。1月~8月份,钢材平均出口价格为5582元/吨,同比增长18.6%,钢材出口附加值大幅提升;出口金额为2633.4亿元,同比增长3.0%。“预计2018年全年钢材出口量在7000万吨左右,同比下降7%;进口钢材相对稳定,在1300万吨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出口量下降除了与集中取缔‘地条钢’等因素有关外,还和国内钢材价格上涨,国内国际钢材价差缩小、企业出口意愿下降等因素有关。”徐文立表示。三是企业效益持续向好。据中钢协统计,前三季度会员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715亿元,同比增长16.48%;实现销售收入30562亿元,同比增长14.38%;实现利润2307亿元,同比增长86.71%。总体来看,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徐文立指出,今年1月~8月份钢价继续维持震荡上行态势,逼近2011年9月份以来的价格*高点。预计今年第四季度至明年初,钢材价格仍会在高位波动。但从长期来看,高价格不可持续。 远期来看,钢材价格不具备持续高位运行的基础。其主要原因:一是随着部分通过产能置换和升级改造等新建的钢铁项目逐渐投产达产,钢材供给将呈增长趋势。二是下游建筑、机械、汽车、造船等主要用钢行业对钢价的拉动有限。其中,铁路、船舶等运输机械行业的利润增长率由2016年的4.8%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6%,汽车制造行业利润增长率从2016年的10.8%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4.9%。钢铁行业作为上游原材料行业利润率水平较高的现象短期内会存在,长期不可持续。徐文立指出,长期以来,无论是部门还是地方,钢铁行业管理工作中都存在一些惯性思维,很多时候习惯于采取过去的老做法,比如,面对宏观经济下行、行业效益下滑时,习惯性认为是需求不足导致,更多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等拉动需求,而非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方面下功夫。钢铁行业当前处于历史*佳盈利期,在国家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和严查违规新增产能等政策高压下,各地和企业投资冲动仍然十分明显,铁、钢产能指标的民间交易价格已分别达到400元/吨、 600元/吨。为推动行业发展,习惯性把总量规模、设备大小等作为重要指标。在一些新兴产业发展中,习惯性选择显示度较高的终端产品,忽视了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积累。  “上述习惯性做法是在特定时期的一些‘经验积累’,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钢铁工业的发展和路径也亟须做出调整。”徐文立强调。结构调整重点将转变  四举措推进高质量发展徐文立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内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从量上维持目前供需基本平衡的良好态势,从质上推进全行业高质量发展,从全国范围内的钢铁去产能向以减少京津冀等重点区域产能和产业布局调整转变。同时,他表示,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落实以下4个方面工作:一是推动重点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钢铁产能*集中的地区,钢铁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京津冀地区钢铁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该地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鉴于该区域粗钢生产规模过大难以与区域环境容量相适应,今后一段时期,要将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进一步削减产能。通过引导京津冀地区钢铁企业向区域外转移、鼓励支持发展电炉炼钢、科学谋划城市钢厂发展、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工作,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地区钢铁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是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为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国务院印发了《推进企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要求,提出了10年“三步走”的目标,即第一步去产能、促重组,在2018年前基本完成去产能任务,启动战略性重大兼并重组;第二步推重组、促转型,全面完成去产能任务,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第三步提素质、增实力,在2025年左右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据统计,2017年我国千万吨级别钢铁企业有22家,粗钢产量共4.52亿吨,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 54.3%;300万~1000万吨级别企业有28家,粗钢产量共1.47亿吨,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17.6%;其余28.1%的粗钢产量则来自300万吨以下级别企业,涉及企业数量众多。2017年国内粗钢产量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占全国的37%,今年前三季度占比为34.0%,呈下降态势,远低于欧盟、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徐文立指出,我国钢铁企业多而分散、钢材细分市场集中度低,不仅导致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也导致创新投入和载体分散,总体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钢铁强国建设。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成为钢铁行业下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当前行业面临困境和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去产能背景下,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我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重要窗口期。目前,国家层面正在研究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方面的支持政策措施,以解决阻碍兼并重组的政策痛点和难点,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徐文立表示。三是合理引导电炉炼钢发展。徐文立指出,随着钢铁去产能工作的不断深化和2017年国家集中取缔“地条钢”,废钢资源得以有效腾退。这为电炉短流程炼钢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2017年全国废钢资源产生总量为2亿吨,包括约4000万吨的钢铁企业自产废钢和1.6亿吨社会废钢。与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工艺相比,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可减少97%的采矿废弃物、90%的原料消耗、86%的空气污染、70%的二氧化碳排放、50%的能源消耗和40%的用水,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但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目前电炉短流程炼钢成本普遍高于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吨钢成本大约高500元,缺乏成本竞争优势。因此,短期内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的发展还需要国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为引导电炉炼钢合理有序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短流程炼钢比例和废钢合理利用水平,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一,科学谋划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工作。从发展条件看,可优先向华南、西南、西北等市场容量大、废钢资源丰富、电力供应充足的地区布局,积极引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产能转移,合理布局发展电炉钢。从大气污染防治角度看,可通过实施城市钢厂生产工艺从长流程向短流程的转换,缓解钢铁企业面临的节能减排、绿色转型压力,进一步减轻钢铁企业对环境敏感地区大气环境的影响。其二,努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电炉炼钢发展可有序消纳废钢资源,对“地条钢”死灰复燃起到抑制作用。考虑到“地条钢”生存成本极低的特点,为维护电炉炼钢健康发展,社会各界要始终对“地条钢”保持警惕,营造“露头就打”的社会监督环境,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其三,营造支持电炉钢发展的政策环境。针对短流程炼钢存在的缺乏成本竞争优势等核心问题,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支持电炉钢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有效提高电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发展短流程炼钢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可培育一批废钢加工配送企业,鼓励钢铁企业牵头成立大型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企业,进一步规范废钢原料市场秩序。 四是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徐文立指出,一是继续开展钢铁、铸造用生铁高炉、铁合金、焦化等行业规范管理工作,适时公布一批新增、整改、撤销、更名的规范钢铁企业名单,实现“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督促各地提高政治站位,严把产能置换关,进一步加强产能置换审核把关和监督落实工作,确保产能置换和严禁新增产能既定政策执行到位,并在全国范围内适时对已公示公告的产能置换方案开展“回头看”工作,对存在重复置换等弄虚作假行为和置换方案落实不到位的企业,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进一步巩固提升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成果;三是着力提升钢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推进关键钢材品种的产业化突破,着力补齐短板,不断提升我国钢材的供给质量和智能制造水平。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11-16 2018
  • 干货满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炼铁工业成就及未来发展建议

    干货满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炼铁工业成就及未来发展建议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炼铁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国炼铁工业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崛起于改革开放大潮之中,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炼铁工业发展的3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钢铁需求持续增长,生铁产量持续增加,同时改革破除了原有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生产力逐步得到释放,炼铁技术取得明显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铁产量的演变总体上分为3个阶段(见图1):图 1 改革开放后中国炼铁发展的三个阶段稳中求进阶段(1978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生铁年产量从1978年的3479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3亿吨,其中1992年生铁产量达到7589万吨,超过日本同年的产量(7314万吨),我国成为****大产铁大国;生铁产量于1995年突破1亿吨。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2013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生铁年产量分别于2003年突破2亿吨、2005年突破3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2009年突破5亿吨、2011年突破6亿吨、2013年突破7亿吨。在此期间,除2005年~2009年外,我国生铁产量以每两年增长1亿吨的速度高速发展,并于2009年在世界生铁产量中占比超过50%(达到57%)。此后,我国生铁产量一直占据世界生铁产量的半壁江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我国生铁产量开始略微下降,但仍保持在7亿吨左右。同时,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炼铁工业也面临资源、环保和结构调整的多重压力,开始呈现减量化和创新发展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与生铁产量增加相对应的是炼铁原料烧结矿、球团矿和焦炭产量的增加。烧结矿的产量与生铁产量的变化基本吻合(见图2a),烧结矿产量在2000年以前缓慢增长,而进入21世纪后快速增长,近年来的增速放缓。由于中国球团的发展相对滞后,球团矿产量在2000年以后才开始明显增加,与烧结矿产量相比明显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炉的炉料结构长期以来是以烧结矿为主。由于经济和技术原因,近年来,我国球团矿的产量还略有下降。图 2 改革开放炼铁原料烧结矿和球团产量(a)以及焦炭产量(b)变化焦炭作为高炉炼铁*重要的原料,其产量与生铁产量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见图2b)。不过,由于近年来环保趋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逐渐实行“以钢定焦”政策,焦炭的产量存在明显的降低趋势。炼铁技术经济指标不断进步改革开放打开了**,我国炼铁工业也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炼铁的技术经济指标不断进步。高炉燃料消耗是代表高炉炼铁技术整体水平*重要的指标,我国高炉燃料比自改革开放后整体保持明显的降低趋势(见图3):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指标将近600千克/吨铁,而2017年主要企业高炉这一指标平均为544千克/吨铁、先进高炉平均为500千克/吨铁左右。其中,焦比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45千克/吨铁左右下降到2017年主要企业高炉平均363千克/吨铁、先进高炉平均306千克/吨铁。图 3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炉炼铁焦比、煤比和燃料比的推移图指标的进步一方面得益于煤粉喷吹技术的推广,实现了以煤代焦。这使得喷煤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0千克/吨铁左右(部分高炉)增加到目前的150千克/吨铁左右(大多高炉);另一方面得益于铁前系统整体水平的提升,如精料技术和高炉四大操作制度的优化,使得高炉顺行、炉况稳定。与此同时,高炉利用系数的提升也表明了高炉整体技术的提升(见图4a)。改革开放初期,高炉利用系数只有1.5吨/立方米·天,目前已经基本稳定在2.2吨/立方米·天~2.5吨/立方米·天;中小高炉这一指标甚至更高。含铁原料入炉品位也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53%左右提高到目前的57%左右(见图4b)。此外,高炉热风温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见图4c),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00摄氏度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140摄氏度左右。尤其重要的是,原燃料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如烧结矿碱度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7~1.52提高到目前的1.85左右。高碱度烧结矿的全面普及,使烧结矿的转鼓强度得到明显提高,这也促使固体燃料消耗量明显下降。图 4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炉高炉利用系数(a)、入炉品味(b)及鼓风温度(c)推移图炼铁装备快速升级1978年,我国拥有炼铁高炉约982座,其中大于1000立方米的高炉数量仅25座,绝大多数高炉(>97%)为小于1000立方米的小型高炉。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炼铁装备升级的步伐,大于1000立方米的高炉数量逐年递增(见图5a)。其增长趋势与生铁产量的趋势基本一致,即在2000年以前缓慢增长,而在2000年以后快速增长。高炉大型化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产业集中度,而且可以减少排放和污染、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序能耗和成本。1985年9月15日投产的宝钢1号高炉(4063立方米)是我国第一座4000立方米级的大型高炉,主要设备从日本新日铁引进,工艺装备和操控系统达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先进水平。宝钢另外3座高炉分别于1991年6月~1994年9月投产。从我国4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数量变化来看(见图5b),目前,4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有23座,其中5000立方米以上的有5座。我国高炉平均炉容达到1047立方米,其中1000立方米~2000立方米高炉的产能约占到总量的35.8%。图 5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于1000m3高炉数量(a)和大于4000m3高炉数量(b)变化除了高炉本体设备得到升级外,烧结、球团和焦化的设备水平也明显提高,烧结机数量增加并逐渐走向大型化,大于130平方米的烧结机数量也出现了变化(见图6)。此外,炼铁过程的检测技术也取得了明显进步。传统高炉冶炼将高炉视为一个“黑箱”,高炉操作的关键在于工长的经验,使得炉况常常剧烈波动,影响高炉稳定顺行。基于打开“黑箱”的目的,各种高炉检测、成像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应运而生,现在已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高炉内的料面形状、气流分布,以及风口区域的燃烧情况,为指导高炉操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图 6 上世纪到本世纪大于130m2烧结机数量变化炼铁基础理论研究蓬勃发展中国炼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稳中求进,中国炼铁工作者在应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很多成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世界炼铁学术会议上,中国炼铁界只有****的学者能够去参会,且主要是倾听和学习。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在炼铁领域的学术研究已经可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在2018年维也纳第八届世界炼铁大会上,中国有60余名学者参会并做学术报告,引起热议,象征着我国炼铁领域的学术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高炉解剖是提高对高炉内反应行为认识*直接的手段。基于前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和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的解剖结果和经验,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首钢一座23立方米高炉和攀钢一座0.8立方米高炉进行了解剖研究,并在2007年初对莱钢一座128立方米高炉进行了解剖,高炉解剖的结果验证和补充了对现代高炉冶炼过程的认识。此外,我国在炼铁原燃料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也有重大突破。具有代表性的是烧结黏结相铁酸钙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这使得烧结矿的强度和还原性得到了明显提高,高碱度烧结矿在全国得到推广。近年来,我国在镁质球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对焦炭在高炉内的行为认识的提高,炼铁工作者也可根据高炉的容积及不同冶炼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焦炭,降低燃料成本,保证高炉顺行。未来要创新绿色发展伴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钢铁行业目前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和减量化发展阶段。炼铁工序作为钢铁生产的前端工艺,其能耗和排放占钢铁全流程的70%左右,因此,炼铁工业除了满足高质量和减量化的发展要求外,还需要承担起资源和环保限制的多重压力,创新绿色发展是炼铁工业**的出路。目前,我国高炉炼铁的技术经济指标较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如燃料比较国外先进水平高出约50千克/吨铁,高炉炉役寿命还有差距,等等。因此,中国炼铁工业一方面要努力降低工序能耗和减少污染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要在非高炉炼铁领域不断探索,开发绿色洁净的炼铁工艺,如中国山东墨龙HIsmelt已经实现连续化工业生产,实现了粉煤和粉矿直接炼铁,月产量已突破5万吨;宝钢欧冶炉实现了低焦比条件下的稳定连续生产;气基直接还原工艺也将在中国山西“生根发芽”。作为****产铁大国,我们任重道远,要更加努力加快实现炼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国冶金报
    11-15 2018
  • 时间表明确!梅钢、南钢等近30家钢企要推进这项工程

    时间表明确!梅钢、南钢等近30家钢企要推进这项工程

    近日,生态环境部、上海市等多个部门和地方政府印发《长三角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称,所有退城搬迁转移、产能并购或置换等钢铁冶炼项目,原则上只允许在沿海地区规划实施。钢铁去产能在去产能方面,《方案》指出,列入去产能的钢铁企业退出时需一并退出配套的烧结、焦炉、高炉等设备。2018年12月底前,上海市关停2座100吨电炉,推进宝钢不锈钢全面停产;江苏省压减粗钢产能80万吨;安徽省压减粗钢产能128万吨。超低排放改造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面,2018年12月底前,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分别完成247万吨、1126万吨、246万吨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宁波钢铁和衢州元立公司启动改造工作。(超低排放标准:烧结烟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其他主要生产工序分别不高于10、50、150毫克/立方米)梅钢、南钢等近30家钢企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明确如下——错峰生产在错峰生产方面,在2018年11月15日至2019年2月28日实行差别化错峰生产。对各类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未达到排污许可管理要求,或未按期完成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造任务的,采取错峰生产措施。对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的,要提高限产比例或实施停产。错峰生产企业涉及供暖、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或危险废物等保民生任务的,应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在环境执法督查方面,各省(市)要制定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方案,加强重污染天气期间和重点时段执法检查。各城市要组织经信、环保、质监、交通、公安、住建、城管等部门开展自查和联合执法检查,对发现超标排放违法排污的,要综合运用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手段依法查处,并建立诚信档案,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开展失信联合惩戒。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11-14 2018
  • 中钢协:前10月我国钢材出口平均价格同比增幅25.7%

    中钢协:前10月我国钢材出口平均价格同比增幅25.7%

    11月10日,中国钢铁协会副会长屈秀丽在2018年(第七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表示,今年虽然钢材出口数量下降,但出口价格和出口金额保持增长;进口价格也有所提高,但升幅低于出口。1-10月,我国出口钢材平均价格由每吨693美元提高到870美元,同比增幅25.7%;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2.2%。进口钢材平均价格由每吨1116美元提高到1259美元,同比增长12.8%;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2.3%。(中证网)
    11-13 2018
  • 夏农:深入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夏农:深入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年钢铁去产能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钢铁、煤炭、煤电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巩固已有成果,防止死灰复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继续破除无效供给,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夏农介绍,遵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发改委产业司会同工信部原材料司等有关方面,着重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持续深入推进钢铁去产能。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2018年全国压减粗钢产能目标任务3000万吨左右。今年4月份,发改委联合工信部等五部委印发《2018年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对今年钢铁去产能工作进行了细化,要求各地按照目标责任书做好钢铁去产能工作,确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的压减产能任务。“截止7月底,全国共压减粗钢产能2470万吨,已完成今年目标任务3000万吨的82%,据了解,涉及去产能省(区、市)均能按计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夏农表示,“按照‘十三五’期间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的上限目标任务来算,累计完成已超过90%。如各地区按计划完成今年任务,‘十三五’期间压减粗钢产能目标将提前超额完成。”二是开展化解钢铁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专项抽查。今年5月22日~6月15日,部际联席会议组织8个检查组,对21个重点省(区、市)进行了实地检查。在抽查过程中,8个抽查组随行媒体均采写新闻稿件,并陆续播发。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先后刊发了20余篇相关报道。这些报道得到了广泛转载,进一步强化了对违法违规钢铁产能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的高压态势,营造了巩固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成果的有利氛围。“特别是中国冶金报社派出了阵容强大的报道队伍,充分发挥了行业报纸专业性,播发多篇报道,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他强调。夏农介绍,这次抽查**利用了卫星遥感技术、卫星红外监测技术以及用电量异常排查成果。对排查异常的厂点,抽查组进行了全覆盖检查,为第一时间发现钢铁违法违规产能做出了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三是加强对各类举报线索的督查核查。“随着钢铁去产能成效的不断显现,钢铁行业运行状况明显好转。但由于钢材价格回升,企业获利空间加大,个别地区违规新增钢铁产能、违法顶风新上‘地条钢’或已取缔的‘地条钢’死灰复燃、已化解的产能复产问题有所抬头,给巩固已有成果带来较大压力。”夏农进一步表示,“遏制违法违规钢铁产能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夏农强调,为进一步规范举报核查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正在制定关于违法违规钢铁产能举报核查工作的有关规定。下一步发展需关注的几个方向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继续破除无效供给,抓出工作新成效。夏农指出,“化解过剩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如何巩固既有成果、继续深入推进,如何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要针对目前钢铁行业形势好转要理性分析、冷静面对,不可盲目乐观。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凤险隐患有所暴露。夏农认为,“钢铁行业对此要高度重视,增强预见性,及时采取对策。据钢铁协会统计,9月份,97家会员钢铁企业中有8家亏损,比8月增加3家,希望大家要引起注意。”其次,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市场预期波动,对全球贸易秩序产生极大影响,对我国钢材市场的影响也会加大。虽然今年钢铁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但随着成本的上涨尤其是环保费用、原燃料费用的增加以及全球贸易秩序的变化。“当前的高盈利态势恐难维持,全行业仍然要保持冷静,理性分析后期市场形势,以战略眼光,谋长远发展。”夏农建议。二要推进重组、优化布局,加快结构调整。目前,有些地方主要是围绕钢铁去产能来安排开展相关工作,对去产能与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统筹考虑不足。“下一步,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夏农表示。三要适应压力、加大投入,促进绿色发展。国家重视生态环境,人民向往绿水蓝天,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超低排放改造、采暖季错峰生产的政策要求越来越科学、执行力度越来越**,而且会长期持续开展,钢铁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压力。”夏农认为,“同时,抓住停限产机遇,主动而为,将低碳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当中,逐步实现由传统的节能减排向低碳绿色发展转变。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加快环保设施技术改造,采用先进节能新技术,进一步降低排放强度和单位能耗,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四要培育品牌、提升价值,加快质量升级。国内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钢铁下游产业也在向高端化发展,对钢铁产品的性能、质量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铁工业要加快建设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评价体系,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钢铁企业要坚持“****、效益优先”原则,推进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增加高端钢材品种有效供给能力,通过科技研发转化解决生产应用实际技术问题,着力建设以用户为中心、技术为主导、质量为先的新型钢铁竞争价值体系,充分体现钢铁产品的技术价值和质量价值。五要激励研发、**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钢铁工业已经从过去依靠投资驱动发展为主的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到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优化升级阶段。钢铁工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应对发展形势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钢铁企业要培育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激励分配机制,畅通人才成长和发展渠道,激发创新人员积极性。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创新资源等方式,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的创新体系,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行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11-12 2018
手机版官方网站